- 信息時間:2021-06-10 14:20
- 瀏覽次數:
6月7日晚,江蘇省檔案館館長陳向陽應邀來到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江蘇行政學院)“周一晚講堂”,為省委黨校第40期省管干部進修班、縣處級干部進修班、鄉鎮黨委書記進修班、選調生培訓班等4個主體班270余名學員及部分教職員工宣講“南京長江大橋精神”。這是省檔案館開展“用檔案講黨史”、檔案服務黨史學習教育的具體舉措。江蘇省委黨校副校(院)長胡志軍主持講座。省檔案館副館長薛春剛及省館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
陳向陽首先介紹了2018年江蘇省檔案局(館)聯合江蘇省政協文史委、湖北武漢中鐵大橋局、南京市檔案館等單位共同研究開發南京長江大橋檔案的情況,分享了當年向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50周年獻禮的系列成果:建成南京長江大橋檔案全文數據庫,推出《南京長江大橋檔案》叢書,拍攝五集電視紀錄片《南京長江大橋》,舉辦“國家記憶·南京長江大橋檔案文獻展”,出版南京長江大橋口述史。
陳向陽說,在組織實施南京長江大橋檔案資源開發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了南京長江大橋、讀懂了南京長江大橋,對先輩們的奮斗與奉獻有了一個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也越來越清晰地感悟到其中蘊含著的偉大精神。近幾年來,以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國家,從科技、貿易等各個方面對中國進行圍追堵截、壓制遏制,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封鎖禁運的形勢有許多相似之處,大力發揚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核心的南京長江大橋精神,在今天依然特別具有針對性。
陳向陽從歷史的維度,深刻闡釋了天塹變通途是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的夢。在古代社會,由于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不具有技術上的可行性。近現代社會以后,在西方列強長期侵略和掠奪之下,中國社會陷入了無休止的動蕩和戰亂,政府軟弱無力,社會財力枯竭,無力開展建設。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自覺擔當起歷史重任,帶領廣大人民開始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宏偉壯舉,經過近10年的艱苦奮斗,于1968年12月成功建成南京長江大橋。
陳向陽說,南京長江大橋既是一座自力更生的“爭氣之橋”,也是一座感天動地的“精神之橋”。他向學員們分享了近幾年研究“南京長江大橋精神”的思考與體會,并用第一手的檔案文獻和生動的故事,深刻闡釋了南京長江大橋精神的豐富內涵。
南京長江大橋精神首先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奮斗精神。當年,大橋建設者面對復雜的自然條件、不利的國際環境、國家經濟困難、“文革”干擾等重重困難,由無開始,從零跨越,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天塹上架起飛虹。
南京長江大橋精神是不屈不撓、創新創造的爭氣精神。廣大建設者們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大膽探索,不惟書本,不迷信外國專家,勇于攀登科技高峰,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戰勝一個個施工困難,填補了諸多“中國空白”“世界空白”。1985年,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其中還有1800多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南京長江大橋精神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從立項、選址、規劃、設計到施工、安全、保衛等,每個方面都經過反復研討、勘測、論證、試驗,施工質量不過關就堅決炸掉重做,并且集當時全國最強最先進的技術、施工力量,力求精湛完美、無愧后人。
南京長江大橋精神是敢于拼搏、勇于犧牲的奉獻精神。當年大橋建設過程中,建設者們為能參與這項國家工程而驕傲自豪,“人生難得幾回搏”是他們共同的心聲,“拼命三郎”是他們共同的稱號,“不怕犧牲,爭取勝利”是他們共同的誓言,留下了倒在大橋工地的“橋梁泰斗”、“人在沉井在,誓與沉井共存亡”等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南京長江大橋精神是凝心聚力、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是全國人力物力財力集中匯聚的結果,是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結果,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生動呈現。南京長江大橋是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團結一心澆筑的中國脊梁。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評價南京長江大橋是黨領導下取得的重要成就。
陳向陽表示,在今天應對百年變局、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我們要通過學習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天塹架飛虹”的光輝歷史,不斷弘揚南京長江大橋精神,奮力書寫“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時代答卷。
大力弘揚南京長江大橋精神,就是要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黨100周年來的成功實踐、包括南京長江大橋的興建過程,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浴血奮戰、艱苦創業、改革創新偉大事業的引領者、掌舵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領導核心,是中國人民的堅強主心骨。在新時代繼續前進的道路上,必須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切實做到頭腦清醒、立場篤定、行動堅決,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始終不渝地聽黨話跟黨走。
大力弘揚南京長江大橋精神,就是要始終堅定不移地樹立正確的黨史觀。要深刻認識新中國成立后30年的偉大成就。中國共產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幾經戰爭炮火的廢墟上,在千瘡百孔、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條件下,在帝國主義對我們全面封鎖的形勢下,犧牲自己對物質的追求和享受,勒緊褲腰帶,節衣縮食、艱苦奮斗,大力發展民族工業、興修農業水利、建設南京長江大橋等基礎設施,這些歷史性偉大成就,舉世矚目、世人稱贊。忘記了這些、否定這30年的發展成就,就是否定黨的領導、否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否定人民的奉獻犧牲和偉大創造。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要求,樹立正確黨史觀,正確地看待改革開放前的30年和改革開放后的40多年的歷史,沿著正確的方向和道路前進。
大力弘揚南京長江大橋精神,就是要始終堅定不移地強化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思想。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是永遠都不能丟的光榮傳統。無論經濟怎樣發展、形勢如何變化,我們都不能期望依靠別人來實現自己的夢想,更不能拄別人的拐棍走我們的路,必須大力弘揚包括南京長江大橋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在內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在一代代的接續奮斗中,跑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度”,書寫出一份份優異的“中國答卷”。
大力弘揚南京長江大橋精神,就是要始終堅定不移地勇于創新創造。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史就是一部持續填補“中國空白”乃至“世界空白”的科技創新史。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求,正視與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既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引進先進技術,更要清醒認識到核心技術等不來、買不來、求不來,只能憑自己干出來。面對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的突出短板,更要勇闖科技創新的“無人區”, 勇于攻克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個“婁山關”“臘子口”,占據制高點,拿出更多經得起歷史、時代和人民檢驗的“中國智造”“中國創造”,贏得發展的引領型優勢。
陳向陽說,南京長江大橋精神是黨領導人民追夢路上戰勝各種困難險阻、不斷奪取新勝利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強大思想武器,必將融入所有中華兒女的血液中,不斷激勵我們在新時代跨越各種新的“天塹”和“天險”,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昂揚奮進;也必將成為我們所有江蘇人的強大精神力量,激勵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在“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中擔當作為,共同創造“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美好未來。
講座通過詳實的檔案資料,結合多媒體展示效果,尤其利用了豐富的館藏檔案資源,用珍貴檔案全面展示了南京長江大橋艱苦卓絕的建造歷程,深入解讀了南京長江大橋深刻雋永的精神內核,引起現場學員們的熱烈共鳴和廣泛好評。
作者:朱萬悅、姜健、范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