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時間:2018-01-08 10:46
- 瀏覽次數:
泰來機制面粉廠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泰州最早具有近代意義的工廠。它用機器生產面粉,使以前只知用石磨磨制面粉的人們耳目一新。解放前,泰州工業的主力號稱“三泰”,即泰來面粉廠、振泰電燈廠、華泰紗廠,泰來面粉廠是領頭羊。因廠址位于泰州城西南郊外的九里溝村,泰州人習慣稱它“九里溝洋粉廠”。
>>>>“實業救國”創辦“泰來”
科舉出身的清末知縣王貽哲與蘇州汪子恒,抱著“實業救國”的理想開辦工廠,他們選擇從創辦面粉廠起步,汪子恒先在蘇州興業,王貽哲則擬于泰州興業,并得到汪的贊同與支持。經過周密論證,決定把廠址設于泰州古城西南郊外的九里溝農村。這里有老通揚運河經過,可以溝通上河與里下河各地,南達長江,北通淮水,原糧與面粉進出十分便捷;而且九里溝村地處城鄉接合部,地價低廉,勞動力豐富,粉塵與噪音對周邊居民干擾少,作為廠址非常合適。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王貽哲、汪子恒等達成協議,集資紋銀14萬兩,在九里溝村購地28畝,啟動了泰州歷史上第一家工廠的首期工程,先建造制粉大樓一座和動力間、麥棧、粉棧等大型設施,又建造數十間簡易平房作輔助車間和職工宿舍。工廠于第三年落成投產,起名“泰來”,取安泰吉祥、生意興隆、八方招財之意。
>>>>品牌面粉遠銷東南亞
創業之初,主要設備有蒸汽機1部,美國產愛產斯24吋鋼磨6部,生產能力為日產22公斤裝面粉1100袋。工廠開張之初,抵御風險的能力脆弱,生產不久資金消耗殆盡。面對生產難以為繼的狀況,工廠股東進行了第一次改組,民族資本家陳鶴亭先生注入股資8萬銀元并兼任總經理。1927年,泰來的機制面粉生產已經達到一定規模,由于生產流程機械化,操作管理規范,面粉質量穩定,等級上乘。于是,廠方抓住機遇創品牌,申請注冊了綠、紅、黃“三羊”牌商標,企業聲譽日增,所產面粉暢銷大江南北,銷售范圍由蘇北地區擴大到無錫、上海、天津、北京等地?!熬G山羊”牌面粉,通過外貿商埠走出國門,遠銷到東南亞。這是泰州工業產品營銷史上的第一次輝煌。1929年,泰來“三羊”面粉在全國農產品展覽會質量評比中獲得二等獎。
>>>>戰爭時期,慘淡經營
1931年春,“泰來”面粉廠第二次改組,上海四明銀行董事長孫衡甫獨資接辦了該廠,名為“泰來元記機制面粉廠”。1945年8月,當日本侵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后,國民黨江蘇田賦糧食管理處以接受敵產為由,將泰來元記工廠的產權沒收,改廠名為“泰州面粉廠”,并派員任廠長。孫之子孫祥盈向國民黨政府糧食部提起申訴,要求歸還產權。這場民告官的官司要想打贏談何容易,幾經周折后,經國民黨政府江蘇省高等法院監察處及蘇浙皖偽產業清理處調查審理,終于案結,將泰來廠產權判歸孫祥盈。孫祥盈繼承父業,仍致力于復興泰來元記面粉廠。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反動派挑起了內戰。在那民生慘淡的年代,泰來又不得不改弦更易。企業的命運總是與時局息息相關的,工廠改組前后,金融危機加劇,市場蕭條,泰來人生計維艱,生產難以正常。從該廠保存的民國賬冊檔案上可以看到,至泰州解放前夕,泰來的生產資金靠貸款勉強維持,因其機構龐雜,開支浩大,加之苛捐雜稅,不堪重負。資方老板見形勢不對,抽逃資本,甚至變賣倉庫,致使泰來雪上加霜,處于茍延殘喘的狀態。
>>>>解放后,迎來新生
1949年1月,泰州宣告解放。近半個世紀沉浮坎坷的泰來面粉廠迎來了新生。在中共泰州市委、市政府的關心下,泰來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廠級黨組織和工會。1950年,市政府派代表進駐工廠,協助泰來勞資雙方組建工廠整理委員會,接著采取了精簡機構,緊縮編制,開拓原料市場,增設銷售網點等一系列措施,收到了明顯的效果,當年扭虧為盈。
1955年,“泰來”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正式公私合營,改名為“公私合營泰州面粉廠”,從此步入了健康發展的軌道。上世紀70至80年代,泰州面粉廠進行了第二次技術革新,工人技術人員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創造力,試制成功粉房玉粉棧的自動運輸線和自動記數裝置,同時對麥間工藝進行改造,用臥式金剛砂打麥機代替棱角打麥機,增加吸式比重去石機,提高去雜能力。上世紀80年代,他們吸收前路均勻出粉法的優點,將粉路改為4皮4芯,使凈麥出粉率從86.09%提高到87.69%,產品合格率穩定在99.9%左右,日生產能力由上世紀60年代的100噸左右提高到近500噸。改制后的泰來面粉廠,更名為泰州市三羊面粉有限公司?!叭颉敝曋匦聠酒鸬?,是世人對改革開放的信念,也是人們對曾被譽為近代泰州工業巨擘的泰來面粉廠的記憶。
資料由泰州市檔案館提供
1914年葛仁元立為公司承攬包運筆據。
1914年泰來面粉廠租東臺王福泰房屋五間的租契。
1948年工商部頒發的泰來面粉廠股份有限公司執照。
1948年泰來面粉廠據杜月笙函件給泰縣商會常務理事會的電報(擬文)。